工作研究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信息 > 工作研究
法治文化在基层深化发展之初探
发布时间:2014-09-28 浏览次数:
 

江阴市司法局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一重大任务,明确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这为方兴未艾的基层法治文化建设提出了新要求,指明了新方向。在当前全省乃至全国大力推进法治文化建设的新形势下,如何使市县以下的基层单位在法治文化建设中能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确立新理念、明确新定位、取得新成效、发挥新作用,江阴市司法局带着这一问题对经济发达、法治文化建设起步较早的江阴市进行了调研,以期抛砖引玉。

一、法治文化在江阴的实践

“法治文化”一词虽在“六五”普法期间才被正式写进国家普法规划中,但一些市县以下的基层单位特别是江阴市早在“四五”普法期间就已开始尝试探索,并经过不断总结提高,逐步走出了一条起点高、有个性、重实效的基层法治文化建设新路。江阴法治文化建设的特点:

一是起步早。2003年,“平安江阴”创建工作在该市拉开了序幕。江阴市司法局的主要领导进行了深入思考,如何更好地策应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与重大任务,新时期法制宣传工作如何紧跟时代步伐、顺应百姓的文化需求,他们经过深入调研,果断决策,于2003年11月正式成立法制艺术团,该团经过半个月的精心准备就编排了“平安江阴”创建一台戏,于12.4当日与全市人民见面,这种以寓教于乐的普法形式令人耳目一新,受到了当地领导和群众的一致好评。为引领法治文化走向更高层次,2005年2月,该市又正式成立了“法治文化研发推广中心”,专门负责法治文化产品的理论研究、产品开发、品牌塑造和普及推广,使该市法治文化建设走向了新的制高点。2008年3月,他们又借助江阴大桥公园原有设施,巧妙加入法治元素,建成了全省第一个大型法治公园,该公园总面积70万㎡,分设法制漫画、专业法宣传、雕塑碑刻、法治文艺演出等10多个功能区,让老百姓在休闲娱乐中学习法律知识、接受法律教育。据笔者深入调研,感到江阴法治文化建设无论从队伍机构,还是阵地场所建设在全省都是建得最早、走得较前的,省级机关有些老领导老同志由衷地评价,认为江阴是全省法治文化建设的发源地。

二是精品多。走进江阴法治文化基地,总让人有目不暇接之感,该市法治文化产品无论从种类还是总量来看,都是颇为壮观的,他们先后编印法治文化论文集《法之思》30余万字,法制剧本集《法之声》20余万字,法制书画摄影集《全民普法20周年书法美术摄影作品选》200余幅,创作并公开向社会发行系列法治文学作品《和谐的防线》、《失去旋律的青春》、《风雪凤凰山》等100余万字,拍摄电视专题片《托起朝阳》、《高墙内外》、《法治文化春风劲吹暨阳大地》、《法雨吹开幸福花》,编写了《市民实用法律指南500问》12万册、《新市民法律服务手册》40万册、《以案释法》10万册、法制漫画日历对联等50余万套,2005年以来,该市创作法治文化作品8000余件。

三是覆盖广。江阴法治文化阵地建设没有局限于市级层面,而是遍布全市各镇街和市级机关各部门,特别是2008年9月江苏省委政法委、依法治市领导小组在江阴召开全省法治文化建设现场推进会以后,该市法治文化建设的阵地建设得到了迅猛发展,各镇街按照“一镇一品”的要求,先后建立了一批高水准的法治文化家园、法治楼院、法治长廊、法治一条街、法治主题公园、法治广场、法治校园、法治漫画馆等法治文化阵地;与此同时,该市市级机关在积极加入市法治公园专业法宣传区的基础上,着力打造自身机关法治文化特色,先后建立了江阴法院文化中心、交通局旅客之家、国土局廉政图书馆、工商局青年志愿者社区活动基地、公安消防教育馆等一批有影响的法治文化阵地,据初步统计,该市一次性投入在10万元以上上规模的法治文化阵地就有 83个,其中被无锡市评为“法治文化建设示范点”的就有51个,实现了“一镇一品牌、一局一特色”。

四是机制活。 江阴的法治文化建设得益于一批文学艺术家的大力支持,他们既注重政府行政手段推动,更注重情感带动。他们针对一批专业剧团退居二线的老艺术家们发挥余热愿望迫切而又缺少施展舞台的实际,及时组建法制艺术团,为老艺术家们提供服务保障。艺术团实行自我管理,没有工资奖金和福利,外出法制文艺演出不收任何费用,各类舞美音响等费用全由司法局承担,从而取得了艺术家们展示了才艺、司法行政机关宣传了法制双羸效果。他们长期与市戏曲家、作家、书法家、美术家、摄影家五大协会协作,聘请五大协会20余名骨干为市法治文化研究员,每年都要召开法治文化研发推广座谈会,明确当年的创作方向和内容,每年组织一次采风活动,增进彼此友谊。

五是成效好。法治文化从文化的高度、以广阔的视角、创新的手法推进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这种将法治与文化有机融合的新生事物改变了人们对普法工作的认识,不仅受到了人民群众的普遍欢迎,也受到了有关专家、领导的关注与好评。2005年,该市法制艺术团经群众投票被评为该市“精神文明十佳新人新事。”2008年9月、2010年3月省委政法委、省司法厅先后两次在该市召开法治文化建设现场会,推广该市经验,《法制日报》、《中国司法》等国家级知名法制报刊先后刊登该市法治文化经验,2008年以来,先后有52批1000余名专家、学者来该市学习取经。

虽然江阴法治文化建设起步早、力度大、成效好,但因它是新生事物,没有现成的模板,因而不可避免的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从江阴的情况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少数基层政法干部对法治文化认识不足、理解不深、思路不明。有的在公园门口树块牌子、挂几条标语就认为是法治公园了,也有的将外地的法治文化景点原封不动“克隆”下来变成了自身的景点,还有的干脆给当地文艺宣传队几万块钱让他们一年以政府名义演出数场就算完成了法制文艺演出任务了。二是有些法治文化阵地利用欠缺、更新滞后、维护不善。有些法治文化中心、馆所建成后很少对外开放,成了一种摆设;有些宣传展板、宣传栏内容陈旧,两三年都不更换;有些室外宣传设施因风吹雨淋、人为损坏,破败不堪,而没有及时修缮。三是从镇街层面上看,不同程度地存在“硬件有余、软件不足”。目前,江阴市17个镇街中被无锡市表彰的法治文化品牌项目就有32个,而属于“软件”项目的只有 2个,仅占6.25%,个别镇街因经济条件好加之当地领导大力支持,其建造的法治景点就有3个,这种重硬件、轻软件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基层法治文化的发展。

二、加强基层法治文化建设需把握的几个问题

2011年5月11日,江苏省委省政府两办出台的《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意见》对法治文化的重要性必要性、目标原则乃至途径作了很好的回答。笔者想探讨的是县以下基层单位在准备或已经实施法治文化建设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说土一点就是“应该怎么搞比较好”的问题。

1、坚持机遇化发展。任何事物的发展离不开机遇,现实中机遇有大有小,作为基层法治文化的牵头单位和领导者,一是要善于抓住上级政策文件中提供的机遇。2011年3月,党中央、国务院首次将“法治文化”写入国家普法规划,明确提出将“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作为“六五”普法一项重要任务,并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2011年5月,江苏省委、省政府专门出台《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意见》,对全省开展法治文化建设作出全面部署,这为加强基层法治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强大动力。应该说,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基层法治文化建设遇到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期,基层政法领导者要敏锐观察、乘势而上。二是要善于抓住城市化建设进程中蕴藏的机遇。推进法治文化建设特别是对一些中心、广场、馆所之类的硬件设施,当地政府一般很难一次性投入大量资金专门加以新建,但这并不意味着基层法治文化场所阵地等难以建成,相反,在城镇化建设进程中特别是老城区改造、征地拆迁、“三集中”过程中蕴藏着许多重大机遇。如,2010年,苏州吴中区法治办利用老城区改造之机,在千年古镇1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将法治元素有机融入保圣寺、叶圣陶纪念馆、江南文化园、文化步行街等8处著名景区,形成了一座融古铄今、别开生面的法治文化景区,该景区被评为省首批法治文化示范点。三是要善于抓住班子调整、领导更替的机遇。新班子、新领导一般都想在任期内有所建树,特别是政法战线出生的地方领导,对法治建设有着特殊的感情,从事法治文化工作 的基层政法干部要充分利用这一资源,乘机将法治文化建设推到位。

2、坚持个性化发展。个性就是名片,特色就是生命。基层法治文化建设从最初项目的立项开始就要进行深入的调研思考,回答和解决好“人无我有是什么”的问题,切不可拎只相机到周边地区的法治文化景点拍几张照,回来后如法泡制了事,这种“走别人的路,既让别人无路可走,同时也让自己始终在后头”。特色问题,有的单位解决得比较好,比如,常州市立足当地资源、充分挖掘本地特色,他们针对常州人文荟萃、法学名家辈出的实际,市司法局积极与高校法学界和地方文史界协调配合,编撰出版了《常州法学名家》专著,该书遴选了新中国首任司法部部长史良、近代法学的奠基人董康等15位近现代常州籍法学名家的有关资料,对中国法制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他们还将该市检察院纪萍撰写的《女检察官手记》一书,改编成20集普法电视栏目剧,因收视率高曾两次重播。这就是特色,别人学不去也抢不走。

3、坚持品味化发展。品味反映档次,品味折射文化。基层法治文化建设绝不因为“基层”两字而就会与“低俗”相关联。基层法治文化无论是场所阵地等硬件建设,还是产品等软件建设都应该坚持高品味,高品味的决定因素不是资金而是人才。比如,江阴市普法办近几年来每年对外公开出版发行一部以上法治文化书籍,先后出版法制报告文学集《和谐的防线》,青少年法制故事集《失去旋律的青春》、《窗前的风铃》,成年人故事集《风雪凤凰山》,法制书画摄影作品集《全民普法20周年书法美术摄影作品选》等,他们的青少年法制故事在全省评比中多次获得大奖,这得益于该市法治文化研发推广中心成员都是省级以上作家、诗人、摄影家等具有一定层次的人。他们的法制艺术团成立已达10年之久,每年深入基层义务为群众演出30余场,深受群众喜爱,这也得益于这支团队中的演员全都是专业剧团退下来的演员,因而确保了演出达到专业水准。坚持基层法治文化的高品味,还必须着力提高基层政法干部的法律素养,以便在法治文化项目、产品的实施中发挥把关、定位和参谋作用。

4、坚持柔性化发展。灵活轻柔的机制是当前法治文化建设的最佳选择。因为法治文化建设是一个新生事物, 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学,需要大家一起来“摸着石头过河”。据江阴的经验看,在基层法治文化工作机制上,要注意三个环节:一是要完善“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实施、各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领导体制。法治文化建设是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从某种角度讲,法治文化就是换种形式、变个方式普法,普法工作的领导机制自然就应该是法治文化工作的领导机制,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党委宣传部门和政府司法行政部门是牵头协调单位,而由其它部门牵头主抓此项工作既不合法也不会长久。二是要尝试“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企业资助、市场运营、百姓受惠”的法治文化经费保障机制。法治文化是用文化的途径来普法,从而实现人人守法有文化。这种途径与手法较传统的普法套路而言要“贵得多”。光靠政府每年拨的那点普法经费恐怕有的地区连建个主题公园都不够,更不要说上其它的大项目了。因此,必须开动脑筋,通过冠名、广告等方式动员企业力量积极参与。但特别需要把握好分寸,因法治文化产品对百姓而言是个“免费午餐”不能收费,同时对企业而言也不能喧宾夺主,让人感觉政府办的法治文化项目及产品变成了“企业法治文化”。三是要建立“不为所有、但为所用”的人才共享机制。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个地区都有一批人才。作为主管普法工作的政府司法行政部门的领导,应该设法将当地人才揽入怀中,放眼全省乃至全国,建立法治文化专家人才库,做到“召之能来、来之能战、战之能成”。

5、坚持多元化发展。基层法治文化建设必须坚持硬件与软件一起抓。虽然就某个部门和某个乡镇而言,实行法治文化建设途径多元化有一定的难度,但就市县一级的全局而言,实现阵地多样、产品多样、文化活动多样、传播途径多样,不仅可能而且必须。市县一级主管部门要按照主题鲜明、格调高雅、因地制宜、注重实效的原则,指导基层建设不同类型、不同特色的法治文化阵地;要有组织有计划地组织相关人才开展法治文化产品创作,着力打造一批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有机统一、深受群众喜爱、在全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的法治文化精品力作;要结合当地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和形势任务,定期开展法治文化主题活动;要在注重用好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基础上,高度重视网络、手机、数字屏等新兴媒体的传播作用,建立起法治文化传播推广的快速通道。